大学生诚信教育对高校礼仪养成的探究
在教育领域,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基因,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根基,也是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逻辑起点。本文从诚信与礼仪的文化根源联系出发,阐释诚信教育在礼仪养成中的核心价值,分析大学生诚信礼仪素养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通过课程重构、文化浸润、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等路径,构建“认知—情感—实践”一体化培养体系,推动诚信与礼仪深度融合,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的时代新人。
一、诚信与礼仪的文化同源:从传统智慧到现代教育的逻辑贯通
在中华文明中,“诚”与“礼”是相互依存的道德范畴。《礼记・中庸》视“诚”为连接天道与人道的枢纽,孔子强调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传统礼仪文化本质是“诚于中而形于外”,二者相互配合构建起“修己敬人”的道德体系。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这种文化同源性体现为价值目标的统一:诚信教育解决“为何守礼”的道德动力问题,礼仪养成回答“如何践行”的行为规范问题,如学术领域坚守学术诚信、人际交往信守承诺、面对责任勇于担当等。二者深度融合契合现代教育理念,为破解当代礼仪教育困境提供了文化根源。
二、诚信教育:高校礼仪养成的道德基石与核心驱动力
(一)从“知礼”到“守礼”:破解礼仪实践的动力困境
目前,高校礼仪教育还面临“知行分裂”的难题。有的学生或许能够熟练掌握握手、沟通等基本礼仪技巧,但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由于缺乏“诚信”这一重要底色,这些礼仪行为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比如,在面试时,部分学生精心设计自己的礼仪形象,给面试官留下良好印象,但在入职之后却违背职业承诺,工作中敷衍了事;有的人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礼貌周全,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隐瞒欺骗等情况。诚信教育通过着力培育学生“内诚于己、外信于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能够促使礼仪行为从“被动遵守”逐渐转化为“主动认同”。当“守礼”成为学生诚信品格的自然流露时,礼仪才能真正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从单纯的“技巧学习”向“道德修养”的重大跃升。
(二)从“利己”到“利人”:重构校园文明的价值坐标
学术不端、借贷违约等现象是诚信缺失的体现。学术不端破坏学术公正,借贷违约损害他人利益,均违背礼仪文化“修己安人”的观念。诚信教育以“君子义以为质”为引导,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遵守宿舍作息是守护室友休息权,按时完成团队任务是践行集体承诺。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超越私利,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礼仪自觉,夯实校园文明道德根基。
(三)从“割裂”到“融合”:激活传统礼仪的现代性价值
中华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源于其“诚信为本”的理念与现代文明高度契合。传统礼仪中所倡导的“一诺千金”与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相通,“言必信,行必果”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一致。高校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诚信礼仪”的文化渊源,例如开设“《论语》中的诚信智慧”“明清商帮礼仪中的契约精神”等特色课程,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礼仪并非过时的旧俗,而是蕴含着现代价值的文化基因。以明清商帮为例,晋商、徽商等商帮在商业活动中,严格遵守契约,注重信誉,他们的商业礼仪和诚信经营理念至今仍对现代商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认知能够增强学生对“礼仪之邦”的文化认同感,使诚信礼仪成为学生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三、现实困境:大学生诚信礼仪素养的三重挑战
(一)教育割裂:诚信与礼仪的碎片化认知
当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诚信教育大多局限于思政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礼仪教育则常常停留在职业素养课的技能训练层面,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学生们可能记住了“诚信是美德”这一概念,但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诚信是礼仪行为的重要前提;学会了“微笑握手”等基本礼仪技巧,却不懂得微笑背后所蕴含的“真诚尊重”的本质内涵。例如,在一些高校思政课上,教师单纯地讲解诚信的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礼仪行为的联系;在职业素养课上,教师重点教授学生面试礼仪、商务礼仪等技能,却较少提及诚信在这些礼仪中的重要性,难以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合力。
(二)实践功利化:诚信礼仪的工具理性倾向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将礼仪仅视为求职的“包装术”,而不是自身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更有甚者,简历造假,夸大工作能力;为了评选荣誉,刻意表现得“礼貌合群”,然而在无人监督时便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种“表演式礼仪”出现的根源在于,诚信教育未能真正触及学生的价值内核,导致礼仪行为缺乏持久的道德支撑,最终沦为实现短期功利目标的手段。
(三)网络时代:虚拟空间的诚信礼仪失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诚信礼仪问题。在网络交往中,存在虚假人设,一些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虚构自己的身份、经历和生活,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学术写作中出现AI抄袭现象,或代写论文、完成作业;直播过程中存在语言暴力,对他人进行辱骂、攻击等。虚拟空间所具有的匿名性特点,削弱了对行为的约束,使得部分学生忽视了“键对键”交流中应遵循的诚信礼仪要求。当“面对面”的传统礼仪规范转变为“屏幕后的文字互动”时,更需要学生自觉坚守“诚”的本质,这方面的引导机制需要加强。
四、实践路径:构建“诚信—礼仪”协同育人体系
(一)课程重构:打造“文化—道德—技能”三维融合课程群
开设“中华诚信礼仪文化经典”通识课程,深入解读《礼记》《论语》等经典典籍中“以诚立礼”的思想内涵,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案例,如诚信考试、契约精神等进行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礼仪的文化渊源。在思政课程中增设“诚信礼仪实践”模块,将课堂守约、宿舍公约履行、学术诚信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设计“诚信礼仪积分卡”来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推动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习惯。在职业礼仪课程中融入诚信要素,例如在模拟商务谈判环节设置“诚信决策环节”,考察学生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是否能够坚守诚信原则,从而实现礼仪技能与道德判断的同步训练。
(二)文化浸润:营造“显性仪式+隐性渗透”的育人生态
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设计“诚信礼仪宣誓”环节,如组织新生签署《诚信承诺书》、毕业生宣读《职业礼仪公约》,通过庄重的仪式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同;开展“诚信礼仪大使”评选活动,宣传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营造“学有标杆”的良好氛围。在宿舍推行“诚信公约”,涵盖作息时间、物品借用规则等方面,开展“诚信书架”“光盘行动诚信承诺”等校园公共空间治理项目,使礼仪养成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网络空间组织学生签订“诚信上网承诺书”,开展“虚拟社交礼仪”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微信、学习平台等网络场景中践行“言有信、行有礼”。
(三)数字赋能:创新智慧化教育载体
开发“诚信礼仪虚拟仿真系统”,借助VR技术创设职场沟通、学术研讨等多种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情境下的诚信礼仪选择,系统根据学生的行为生成“能力图谱”并及时提供反馈;构建“大数据评价平台”,整合学生在课堂、宿舍、网络等多方面的行为数据,通过AI技术分析学生的诚信礼仪表现,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提升方案,例如针对有拖延症的学生推送“时间管理与诚信责任”相关学习资源;运用新媒体矩阵,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诚信礼仪微课堂”“每日打卡”等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浸润。
(四)协同育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在校内建立跨部门共同体,促使专业课教师在作业评分中加入“数据诚信”指标,后勤部门积极践行“诚信服务承诺”,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在家校协同方面,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递“诚信家风”理念,布置“家庭诚信礼仪实践作业”,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校社合作中,组织学生走进“文明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依托博物馆开展“传统诚信礼仪研学”,充分拓展“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
(李硕,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